话说,
如今我们的影视作品里,各种特效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无声电影时代,虽然技术没有这么发达,但是当时的电影特效看起来甚至一点不输给现在。
而这些惊艳的画面,在当时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
最近imugr上的一位网友就做了解释,
看完之后只能说当时的电影人真的real用心…
Harold Lloyd在电影《Safety Last!》中的经典一幕。
双手牢牢捉住指针而避免从钟楼上跌落,看起来还挺惊险的。
而当时的的情况是这样滴…
虽然没有绿幕,但是可以利用视觉上的偏差呀,剧组在街道对面的屋顶上,建造一个不高不矮,适合攀登的假钟楼就可以了。
卓别林《摩登时代》里的这个场景,也曾让不少人捏过一把汗。
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其实他后面啥都没有…
磨砂玻璃画上画,放在摄影机前就搞定了…这也是之前的无声电影特效最常用的一招。
嗯..这个如今经常被用在鬼故事中的插图,
在当时也引其不可思议的惊悚而广为流传…
其实这一幕分两次拍就可以了。
现在镜头前放一块半涂黑的玻璃,先拍摄没有被遮住的那一半脸。再二次曝光,把半涂黑的玻璃翻转过来,拍完另一半脸就搞定了。
但是这两次的拍摄过程中,演员和镜头的位置绝对不能动。
亲吻自己脸颊这种剧情,在现在看起来虽然没什么,
但是在1921年那会儿《Little Lord Fauntleroy》里的这一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一幕仍然是利用了二次曝光,再加上一个精确的玻璃轮廓,
与正常的二次曝光不同的是,这一幕中坐着的演员,其实是艺术家在玻璃轮廓上画出来的。
1926年的电影《Black Pirate》,
看似把握不好的话,演员一个不小心就会跌落。
其实在帆的背后有滑轮和合适的配重,来保障演员的安全。
虽然没有鼓风机,但是利用了飞机的螺旋桨来吹动船帆,营造出在海上的感觉。
1924年的电影中,摩托车飞越断桥的一幕。
遮挡镜头的效果。
先挡住下半部分,单拍上面的摩托车,再遮住上部分拍残桥和货车。
虽然听起来很容易,但是拍到的两个画面能够无缝衔接的话,十分困难。
1925年的电影《宾虚》。
耶稣一挥手就治好了两位麻风病患者。
这是电影摄影师Karl Struss创造的一种色滤光片技术。
随着滤色片颜色的调整,演员脸上的麻风病妆容就看不到了。
好吧
虽然当时,拍摄电影的技术也许不够高超。
但是所有电影人的用心,绝对足以让人拜倒辕门。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