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偷猎分子利用网上公布的科研资料,找到新物种的栖息地,对其大肆捕捉贩卖……科学家的应对之举,也是满满的无奈。

前方高能:

本文中含有壁虎、蜥蜴、箭蛙等图片,如有不适者,请勿下拉,比心。

 

马上又是毕业季……

在电脑前埋首啪啪啪敲键盘写论文的小伙伴,

查资料时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登陆网站,点几下鼠标,各种想要的资料都在眼前。

真的非常方便。

不过未来,有些资料可能没那么容易在网上查到了。

一些利欲熏心的偷猎者,利用网上的科研资料,找到新物种的栖息地,大肆捕捉,导致其数量急转直下。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发出号召:

干脆,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不要写动物的栖息地了吧?

一个无奈之举,背后,是科学家们满满的心酸……

 

这种浑身黑色或紫色,身上带有黄色或橘色条纹的小动物名叫“凭祥睑虎”、“中华睑虎”。

9

因为生活在洞穴当中,所以国外又把它叫做“中国洞穴壁虎”(Chinese cave gecko)

1993年,凭祥睑虎首次被发现;到1999年才正式发表成为新物种。

突然被人类知晓,还被刊登上科学杂志,

命运的转折给凭祥睑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许多喜欢养壁虎的人,迷恋上了这种带有神秘花纹的新物种,希望将这个自然的精灵据为己有。

8

有需求就有市场,偷猎者瞄上了这个“商机”。

他们从网络上的科研资料中,得知了凭祥睑虎的栖息地以及生活习性。

于是开始了大肆捕捉和销售……

如今,在谷歌上输入“中国洞穴壁虎”(Chinese cave gecko),

立刻会弹出来相关的销售信息。

1副本

 

一只凭祥睑虎只需要79.99美金,再加39.99美金的运费,隔夜就能送到美国各个城市。

3_副本

3

发现新物种本来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可以为进化论的研究提供依据,添补某些空白。

但不法商人也凭此赚得盆满钵满,受苦的,是那些原本自由自在的小动物。

 

凭祥睑虎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澳大利亚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新南威尔士的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蜥蜴。

它没有腿,跟蛇很像,尾巴处的皮肤是粉色的,学名叫做Aprasia parapulchella。

5

按照相关规定,生物学家们发现新物种后,必须将所有的资料,包括栖息地等,提供给网上的野生动物资料库。

生物学家们照规定而做,但科研资料公布之后没多久,

他们就接到了无腿蜥蜴栖息地的土地所有者打来的电话。

说自己的土地上频繁出现“入侵者”,他们在这里挖地三尺,捕捉粉色无腿蜥蜴。

显然,偷猎者是看到了网上公布的科研资料,闻风而来。

这不仅导致大量粉色无腿蜥蜴被抓,还给生物学家的后续工作带来了麻烦。

6

原本,当地的土地所有者很愿意配合他们的科研工作;

但自己的土地上接二连三地出现身份不明的“入侵者”,破坏原本的环境,打乱了原本的生活,他们因此非常恼火。

对把这些人引到这里来的生物学家,他们也颇有怨言。

 

1994年,一篇论文中提到印度尼西亚有一种珍稀的动物,叫麦氏长颈龟(Roti Island snake-necked turtle)。

03

之后不久,这种动物就被疯狂捕捉,如今已经成为极危动物(critically endangered).

2013年,一对科学家夫妇发表文章,

称他们在巴西的亚马逊丛林里发现了一种色彩艳丽的毒箭蛙,名叫Dendrobates galactonotus.

04

3个月之后,一名德国人给他发来照片,称当地市场上已经有这种箭蛙出售,价格在350欧元到700欧元之间(人民币2600-5300之间)。

2015年,科学家在期刊Zootaxa上发文,称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一种新的壁虎,尾巴形似一片树叶。

00_副本

短短4个月之后,这种新物种就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偷猎者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据科学家统计,因为科学资料公开而被偷猎者瞄上的,光爬行动物就有20多种。05_副本

看见网络上关于新物种的资料,闻风而来的不仅有偷猎者。

还有野生动物爱好者和摄影师。

他们或许本无恶意,只是想一睹新物种的风采,但却打搅到它们的正常生活。

不仅破坏了原本的微环境,有时甚至会带来致命的病毒。

而病毒对物种的危害是致命的。

00

 

欧洲曾经爆发过一次两栖动物壶菌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吞噬蝾螈的皮肤,让其在短期内大量死亡。

部分火蝾螈种类甚至因此灭绝。

这种情况大大出乎科学家们的预料。

他们兢兢业业地研究探寻,本意是想保护动物研究生物进化史,

不料却给新物种和环境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两位教授,David Lindenmayer和 Ben Scheele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do not publish”(不要公布)的文章。

10

他们认为,科学家们应该实行“自我审查”(self-censorship)

学习古生物学界不公布化石和人工制品发掘地点的做法,不要公布新物种的栖息地点。

“公开在线期刊的内容有诸多好处,比如,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参与度等。

但对于部分物种来说,这种做法需要慎重考量,将日益增多的偷猎行为纳入考虑范围。”

两位教授的号召虽然如一记惊雷…

但在他们之前,已经有科学家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作出改变……

学术文章在公布之前,会视风险等级,将具体位置信息抹去、修改或者泛化。

4

可这样做又带来了一个新问题:

不知道新物种在哪儿,如果刚好在他们的栖息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Scheele教授表示,

公布或不公布,还是得综合考量具体的利益与风险。

“虽然,目前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但起码我们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了。”

想来也是无奈。

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人类社会才实现了信息化和部分领域的资料共享……

如今,却要因为一小撮不法分子的行为,逼得科学家们隐藏部分研究内容。

真是……一言难尽的感觉。

Ref:

http://www.smh.com.au/environment/animals/scientists-inadvertently-helping-poachers-to-find-rare-species-20170526-gwdzea.html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scientists-are-accidentally-helping-poachers-drive-rare-species-to-extinction-2017-5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6/jan/01/poachers-using-science-papers-to-target-newly-discovered-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