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销售营销中有一句话:客户感觉很便宜,比真的很便宜更重要。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的感觉深信不疑,殊不知,大脑也会欺骗我们。
当我们做决定时,总是会无可避免的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
锚定偏差
人们过度依赖于接收的第一个信息,不管它可不可靠。
举个例子,朋友和你一起吃饭,你想去快餐店,但你朋友想去高档餐厅,最后你妥协了。
进餐厅后,你翻开菜单,“啥?!一块牛排350?!脑子瓦特的人才会点吧?”
然后你继续看了看,发现芝士汉堡只要100。于是你觉得,这还蛮便宜的,就点它了。
如果你去快餐店,看到一个芝士汉堡卖100,你可能也会感觉很贵,但因为你刚才已经锚定了350元的牛排价格,所以这100元的芝士汉堡在这家店就成了便宜,成了你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工资协商中。
找工作的时候,如果面试官问你目前工资多少。
假设你目前工资是年薪15万。
但是,通过你自身的努力,你的职业技能所值的市场价已经达到20万。
这时候,你不应该直接回答“我现在年薪15万”
而是这样回答:“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我的岗位工资应该是20万,我目前的工资是15万。我认为这是肯定有提高空间的。”
你同样回答了问题,但你给了对方不同的数字去锚定。
当然,前提是,你提的数字不要太夸张。
可得性偏差
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影响。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吸烟对健康无害,因为他认识一个人每天抽一包烟,结果还活到了100岁。
他的信息很有限,却把会它当真理来对待。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恐怖袭击上。
很多人可能认为对美国来说,恐怖袭击是最大的威胁,因为电视上每天在报各种恐怖袭击。
然而,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数据,美国人被电视砸死的概率都比被恐袭分子打死的概率高。
而且被警察打死的概率比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概率高130倍。
那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恐袭是最大的威胁?
因为人们不是依据事实或者统计数据来做决定的,而是根据新闻,或者从其他人口中听来的故事来做决定。
从众效应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比如:选举的时候,不知道选哪个,看那个人票数最多就投他吧。
开会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10个人里面有9个意见一致,那唯一一个意见不同的,很可能会选择从众。
支持选择偏误
人们如果一旦作出了某个选择,就算这个选择有些瑕疵,你也会倾向于维护这个选择。
如果一个人在Mac和Windows电脑中选了Mac,他就会倾向于发现Mac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
对它的评价,可能比实际更高。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只接收那些会进一步印证我们观点的信息。
鸵鸟效应
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想接受负面或危险的信息。
研究显示,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一般比较少去查看自己所持股票的股价。
结果偏差
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件事的结果来判断这个决定对不对,尽管其中可能有运气的成分。
比如就算你第一次去赌博赢了一大笔钱,也不能说你去赌博这个决定就是对的。
过度自信偏差
如果你选了五只股票,几年后它们都涨了。这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你可能会感觉只要是你选的股票就肯定会涨。
这种偏差有时候很危险,它会让你渐渐的忽略事实,完全信任自己的感觉。
专家比普通人更容易有这种认知偏差,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感觉自己是对的。
安慰剂效应
它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心态积极的人,他们的人生好像也会比较积极。
如果你真正相信一件事,你最终很大可能会成功,或者找到成功的方式。因为安慰剂效应本身会给你激励。
幸存者偏差
比如,我们可能以为做生意很容易,因为我们只看到那些幸存下来成功的商人,而看不到那些消失在背景中失败了的人。
选择性感知
选择性知觉是指收讯者在讯息接受过程中,依据自己的需要、动机、价值、目标、经验、背景和其他个人特质等来作选择性的看和听。同时在解码时,也会加进个人的兴趣和期望来诠释讯息。例如,某一面试的主考官如果认为女性都以家庭为重,则不论女性应征者是否重视家庭,其在面试中的讲话,很可能都会染上这层色彩。
0风险偏差
人们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例如 1% → 0%),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例如 5% → 2%)
有时在政府决策中,也会受到0风险偏差的影响。
比如对美国政府而言,对恐怖主义开战 vs 减少国内枪击案或交通事故,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者,因为前者他们认为是可以彻底消除的风险,而后者,不管怎么治理,总还是会有风险存在,尽管对整个社会来说,后者可以降低的风险更多。
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即使金钱总额相同,带小面额(如多量硬币)比带着大面额(如少量纸钞)更容易消费掉。
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评估对A与B事物的偏好时,如有个C与A相近却略逊一筹,就会觉得A事物更好。(即以C为诱饵)
例如如果只有A和B,有人会选A,因为它容量更大,有人会选B,因为它价格更低。
但如果出现一个诱饵C。
因为C和A相近,相比之下,A价格更低,容量更大。
而B和C相比时,只有其中一项优势。
所以更多人会选A。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对于少数而容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大,而对多数而不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小。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
这20个还只是我们认知偏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大脑,有时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可靠…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