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珠峰,我们印象中它是这样的…
世界之巅,孤独冷寂。
然而前几天的珠峰却是这样的!
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上,“堵车”了!
在这里“堵车”,代价很惨重…
过去9天,已经有10个登山者在珠峰遇难。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5个的遇难人数。
这已经不是珠峰“堵车”第一次上新闻头条了。
2012年,德国登山者也拍过一张,图中这些密密麻麻的黑点都是人…
周六英国44岁的登山者Robin Haynes Fisher在登顶珠峰后返程的路上遇难。
过去9天,他已经是第10个遇难者。
而他在登山之前其实已经预料到会发生拥堵,而且还特意为此改了行程。
上山之前,他在ins上说:
“只有一条登顶的路,如果上面人太多交通堵塞将会是致命的,所以我决定改成25号去了,那时人应该少一点,除非大家都跟我想一块去了。”
25日那天,Robin加入一个六人登山组,由夏尔巴向导带领,在早上8:30左右成功登顶珠峰。
然而,就在下山的时候,他突然晕倒,
向导试图给他换氧气瓶,给他喝水,但最终也没能救回他。
Robin不是登山新手,他之前曾经成功登顶欧洲最高峰勃朗峰、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
“他实现了目标。
我的心碎了。
这是他的终极挑战”
Robin去世后,他妻子在脸书上这样写道。
短短9天,10人遇难。
当地向导认为在登顶死亡区的交通堵塞是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区域,氧气水平只有海平面的1/3,这也就意味着人体消耗氧气的速度会快于补充速度。
在这里等的越久,意味着要消耗掉的原本就很有限的氧气补给就越多。
再加上风大,天寒,人体功能在这个高度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在这里的“堵车”,有时是致命的。
而珠峰拥堵其实很常见,有时候登山者在登顶前需要排队等上20分钟—1个半小时。
堵不堵主要是看当时的天气。
如果那段时间适合登山的窗口期比较长,例如说一个星期,那么山顶通常不会太堵。
如果当时的窗口期只有两三天,很多人都想这个时候去登顶,就会造成交通大堵塞。
通往珠峰的登山线路其实有很多条。
但99%的人流都是从两条线上的。一条从中国西藏这边出发。另一条从尼泊尔那边出发。
因为中国现在发的登山许可少,所以尼泊尔那条线比中国这条线拥挤很多。
今年尼泊尔的春季登山季从大约3月份开始,到这个月结束。
一共给41个团队发放了378张登山许可。
相同数量的尼泊尔向导也会上去帮助他们登顶。
而且根据天气状况,这个五月大约只有5天适宜登顶。
在登顶这最后一段路,只有一条固定的绳索。
只能最多分两排,一排下山,一排上山。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堵了…
2014年,尼泊尔政府将春季登珠峰的注册费从每人$25,000 下调到 $11,000。
那时候登山界就有人担心此举会造成珠峰更加拥堵。
现在看来,确实预言成真了。
价格的下调,让更多人有能力去登珠峰。
媒体的报道,也让登珠峰变成了一件带有荣誉性质的“征服”。
有些对登山运动没什么兴趣,却对征服的荣誉比较感兴趣的业余人士也想来登一登。
业余登山者并没有做好充足的体力准备,有时候他们会进一步增加拥堵的问题。
一名登山向导表示,他曾经在8600米的海拔跟一名登山者大吵了一架。
“他一定要登顶珠峰,但他明显体力不支,连正常走路都不行了。后来我们用绳子把他滑下来的,到了山下他才意识到应该感激我们。”
如果是商业登山,找一家比较好的探险公司可能就要花费约5万英镑。
试想一般人能有几个5万英镑拿去登山。
假如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机会,眼看快到山顶了,会轻易放弃吗?
这种心态,往往又增加了风险。
对尼泊尔政府来说,春季的登山季是他们增加外汇收入的好机会,怎么会轻易减少登山许可?
面对商业登山需求的增加,尼泊尔的探险公司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那么怎么增加竞争力?
打价格战!
这些探险公司依靠走量赚钱,而且他们知道很多人其实都不能登太高,所以也就没那么在乎登山者有没有相应的登山资格证书。
总之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珠峰越来越堵,危险也越来越高。
自1922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名登山者在攀登珠峰中死亡…
在对成功征服的渴望中,有时人们可能渐渐忘记了,对登山者来说,明智的转身和成功登顶一样重要。
ref
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4/02/140219-mount-everest-nepal-climbing-fees-ad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