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打了十多年的跨国遗产分割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印度政府联合曾经的土邦领主Mir Osman的继承人,向英国索要一笔1948年辗转存入英国NatWest银行的存款。
存入的时候,Osman是世界首富,是坐拥无数黄金珠宝的土邦领主,百万英镑的存款对他来说完全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但如今,随着历史变迁、王公没落,曾经的世界首富的后代,早已变成平民,百万英镑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祖上留下的一笔遗产、更是能改变生活的一笔巨款。
追回这笔钱,对继承人、对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
可是,由于牵涉到印度几十年的历史变迁、牵涉到印巴冲突、牵涉到英国政府的外交,
所以这笔钱,到底该给谁、怎么给,对几方而言都是很敏感的问题。
如今,当时存入的100万英镑,连本带息已经变成3500万英镑了。
关于它的归属权,在争论了七十多年后,终于尘埃落定。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著名的海得拉巴遗产案,以及那个曾经富甲天下的土邦领主,传奇又令人唏嘘的一生…
【土邦统治者:动乱年代里最后的诸侯】
要说土邦领主的故事,就要先讲讲土邦的历史。
印度在其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一次次被异族征服,分裂的时候多,统一的时候少,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对国家的影响很深。
当1849年,英国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时,也遇到了曾经的征服者们遇到的问题:
国内诸侯林立、分裂隔绝,大大小小的土邦从文化到行政上都有差异,要统一管理非常困难。
于是,英国殖民者因地制宜,默许了一部分强大的土邦,只在名义上臣属英国,而不需要被英国直接统治。
海得拉巴土邦,就是这些土邦中最大的一个。
这个土邦从1724年建立,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已经存续了两百多年。
因为其领土内部矿产丰富,是世界上除了南非以外最重要的钻石矿产来源地,所以它的富庶也较其他土邦更为突出。
相比于直接统治,英国殖民者选择给予海得拉巴的领主自主权,通过签订各种各样的协议,对其进行间接管理。
而今天的故事主角,Mir Osman Ali Khan,就是在英国殖民时代出生的、海得拉巴土邦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1886年,Mir Osman出生在海得拉巴的王室,他的父亲是海得拉巴的领主,身份非常尊贵。
正如前文所说,那个时期的海得拉巴王室,由于占有大量的钻石矿产,在全世界皇室富豪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备受尊敬。
但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虽然没有直接统治海得拉巴,却在土邦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海得拉巴的统治者们虽然富裕,但在政治上却非常弱势。
Osman就是在这样纠结的历史时期、这样纠结的王室家庭中长大,这或许也是他长大后,对财富持有一种纠结心态的根本原因。
1911年,Osman的父亲去世,25岁的Osman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海得拉巴的第七代统治者。
有巨大的财富,但却没有相应守护财富的政治、军事权力。
Osman即便踌躇满志,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里,能发挥的空间注定不多。
他作为统治者,对外交、对军事、对当时的世界大格局没有能力干预,只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土邦内的民生建设上。
Osman热衷于基础建设,海得拉巴著名的水库、学校、医院、法院、天文台、博物馆,大多都是他投资修建完成的。
与此同时,Osman还热衷于教育,不仅向印度各地的教育机构大量捐款外,还进行了很多教育改革。他自己土邦的财政预算中,也有近11%是用于教育投资的 。
而他本人也喜欢建筑、文化,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甚至还出过自己的诗集。
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爱好文学、艺术、建筑,并不奇怪。
关注民生、发展教育和农业,也都是希望能够强国富民,从而让国家更有主动权。
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瞬息万变的时代,光靠发展文化、富民政策是换不来自主权的。
之后的故事也证明了,时代洪流之下,即便是富甲一方的大领主,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顺应局势…
【坐在钻石堆上的世界首富:185克拉钻石当镇纸】
1937年,Osman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以超过20亿美元的身价被誉为当时的世界首富。
一时间,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这个曾经被间接殖民的土邦领主身上。
他到底有多有钱呢?
由于无法精确的计算,关于他的财富只有大致的估计:
按照《时代》杂志的说法,1930年代,Osman的财富总价值在20亿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美国在193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930亿美元。Osman一个人的财富,超过美国GDP的2%。
还有一种说法是,虽然不知道Osman的存款有多少,但他有大约1亿英镑的金银,和4亿英镑的珠宝。
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货币,算上财产增值和通货膨胀,这部分财产的价值就超过500亿英镑。
所以,不管按照哪种算法,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Osman的财富都能挤进去世界富豪前列了,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富可敌国了。
关于Osman的财富,除了具体的数额,还有一些至今听来都让人咋舌的传说。
比如,他的书房里有一颗用来当镇纸的钻石,重达185克拉,被称为雅各布钻石(Jacob Diamond)。
这颗钻石1995年是被印度政府收购时,成交价为1300万美元,如今的估价已经超过5亿人民币。
但就这样一个宝贝,对当年的Osman说,也很稀松平常:
这是他从自己爸爸的一只旧袜子里发现的,发现后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随手用来当镇纸,可能还嫌它有点小…
把顶级钻石当镇纸,不是Osman故意炫富,而是他真的不在乎珠宝。
由于“坐”在钻石矿上,Osman从家族继承的珠宝之多,确实很难盘点清楚了。
据说,Osman曾经还让仆人们把珍珠拿出来见见光,保养一下。
仆人们花了三天时间,才把Osman拥有的所有珍珠从袋子里掏出来…
要把珠宝都拿出来见见光难,要估算清楚这些珠宝的价值就更难了。
曾经有一名荷兰专家被邀请来对Osman的藏品进行估价,专家索要的服务费为2.5万英镑,原因是光是清点、估价Osman的珠宝,可能就需要数年时间,多一点服务费是应该的。
也有到Osman宫殿做客过的贵族表示,他家的珠宝如果平铺开来,估计能铺满英国的皮卡迪利广场…
(修复后的Osman宫殿一角)
他和英国皇室的关系,也因为他的慷慨大方、热情好客而一直维持的很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送颗钻石吧!”
比如,1947年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结婚时,Osman就送了一条钻石项链给女王。
这条奢华至极的项链,如今已经成为英国皇室的传家宝。
但或许对当时的Osman家族来说,也就是正常水平的新婚礼物吧。
有时候,Osman“热情好客”的方式,也让人有点难以理解。
比如,1922年,当时的威尔士亲王(也就是之后的温莎公爵)拜访Osman时,Osman为了让英国皇室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亲王的卧室里安装了一个音乐马桶:
盖子一掀起来,就会奏响英国国歌…
或许相对这样的热情,还是送钻石比较能让人接受吧…
另外,作为领主,Osman的排面也是超乎普通王室的气派。
他作为领主,除了有四位名正言顺的妃子,还有80多名情妇,上百名子女…
要养活这么一大家人,他的宫殿里还有近1.2万名仆人。
其中,负责他安全的私人保镖队伍就有3000人,专门擦灯的仆人就有38名、专门取水的仆人就有28名,甚至还有人仆人什么都不做,就负责给Osman掏核桃。
(修复后的Osman宫殿一角)
1934年,当他趁着游轮航行到英国时,是包下了整艘游轮,把自己的整个后宫,外加随行人员总共三百余人,一起带着出游…
(Osman的妃子)
不过,这样奢华豪气的王侯生活,终究没能持续下去。
不是因为Osman不够有钱,而是因为他没有守住自己财富的力量…
【夹缝之中谋独立,徒劳无功】
1940年代,随着时间流逝,Osman对财富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刚刚继位时,他经历了一战,作为受礼遇的王侯站在了胜利者一边,保住了头衔也保住了财富。
但是,世界上其他和Osman一样、甚至比他更加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在一战前后都相继陨落了。
Osman意识到再多的钻石黄金,其实也买不来天下太平。
战争、革命一来,天潢贵胄、王公贵族,瞬间也可以变成阶下囚,
更何况他一个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印度,偏安一隅的土邦领主呢?
所以,当二战来临时,虽然海得拉巴没有被卷入战争,Osman还是产生了危机感。
他曾经命人找来了一排卡车,每辆车上都装满了宝石黄金,之后再用防水油布把整个车都包起来,藏在宫殿的后花园里,以备关键时刻可以开着开车直接把财富转走。
但这些做法都是徒劳,这一排黄金珠宝直到卡车朽坏都没用上。
1947年,印度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印度次大陆上的人们,因宗教不同而被划分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像Osman这样的土邦统治者,在英国的支持下,理论上是可以选择加入巴基斯坦还是加入印度的。
但是,Osman在英军退军后,既不愿意加入巴基斯坦,也不愿意加入印度:
他想保留自己的独立王国,加入英联邦。
这项提议,没有得到任何一方的支持:
英国政府拒绝了支持海得拉巴的独立提议,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各自拉拢海得拉巴。
Osman夹在其中,明面上和印度政府谈判,私底下和巴基斯坦政府谈判,希望能利用两方的对抗,获得一点独立的可能性,可惜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1948年9月13日,印度政府不愿意再谈判,决定直接入侵并占领海得拉巴。
只有钻石,没有强军的海得拉巴,很快就被政府军拿下。
9月17日,Osman选择投降位,海得拉巴从此被并入了印度共和国。
不过,幸运的是,投降后的Osman被允许保留贵族头衔和自己大部分的财产,甚至还在1950年被任命为州长。
但这种“款待”也只是一种缓冲、过渡。
1956年,海得拉巴被分割成三个邦,Osman被迫辞去一切职务,成为只有贵族头衔、没有任何实质权力的人。
此时的Osman,开始变得异常节俭。
比如,他有50多辆劳斯莱斯,其中很多都装有金色的支架、绸缎坐垫和宝石装饰。
但到了晚年时,他却不坐这些豪车,而是习惯开着一辆摇摇欲坠的福特车出行。
他曾经让仆人给他买一条毯子,命令价格不能超过25卢比(大概3块钱人民币),仆人花了一天也没找到这样便宜的毯子,Osman也不愿意加价,宁愿继续盖旧毯子。
还有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后,Osman向印度国防基金会捐了5000公斤的金币,但却嘱咐自己的仆人:“我捐的是金币,不包含装金币的箱子,请捐完后把箱子也给我带回来。”
他在晚年甚至限制自己每天只用1英镑,穿最普通的衣服,抽最便宜的香烟,一定要抽到最干净只剩一点点烟头才肯丢弃。
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钱:
相反,此时的他,依然有很多金银珠宝。
他的宫殿里还有无数的绫罗绸缎、花园了还有一排卡车的金银珠宝。
他曾经计划将这些都运出去,但最终却放弃了 ,任由财富在宫殿里腐烂。
他变得似乎不那么在乎财富了…
比如,1955年时,曾经有仆人告诉他,老鼠钻进了他宫殿的酒窖里,啃坏了一个行李箱里存放的300万英镑钞票。
Osman听完后只是耸耸肩,表示坏就坏了吧,没什么大不了…
人生的最后十年里,Osman在他曾经奢靡辉煌过的宫殿里,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
哪里需要他捐钱了,他就变卖家产捐一些钱,仿佛这些钱都不是自己的。
或许,突然对财富都看开了,只是因为明白这些财富,最终都留不下来。
【短短十年,一切财富烟消云散】
1967年,Osman在宫殿里过世,享年81岁。
由于他生前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热衷于教育和慈善行业,州政府为他的逝世而暂时关闭,全邦政府建筑降半旗,以示敬意。
州里不同地区的、数以百万的民众,乘着货车、公共汽车进入海得拉巴,为Osman送葬。
送葬队伍之庞大,被称为印度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非宗教、非政治议会游行。
Osman的一生至少从表面上来看,算是圆满平安地度过了。
但他的后代,却没有他这样走运。
1974年,Osman的最后的“王子”头衔也被剥夺了,他的后代都变成了平民。
印度政府新颁布的税法和土地法,也迫使Osman的后代交出了他的绝大部分财产。
因此,Osman的长孙、他名义上的王位继承人Mukarram Jam,也很快就陷入了财务危机。
(小时候的Mukarram)
为了赚钱,Mukarram离开了他的故乡,移民到澳洲,用自己继承到的为数不多的钱办了一个养羊场,可惜失败了。
但他损失的不仅仅是养羊场的钱。
由于主要继承人不在,Osman当年的情妇、私生子又特别多,Osman留下的宫殿、珠宝,由于无人监管,很快就被洗劫一空。
等到Mukarram回到印度时,发现他祖父曾经的珍宝们、宫殿里的工艺品们,出现在了街头市场,被人们低价贱卖、倒卖。
一代王侯的财富,就此烟消云散。
经此劫难,Mukarram要清点家族财产,相对就容易多了。
在仔细盘点了一番过后,Mukarram意识到祖父还有一笔钱,既没有被收归国有、也没有被人洗劫一空,而是意外地存入了英国NatWest银行!
这笔钱,就是当时已经困扰了印度政府、巴基斯坦政府、乃至英国政府相当一段时间的“海德巴拉存款”。
【曾经的沧海一粟,引起了近70年的纷争】
1948年9月20日,Osman向印度政府投向后不久,命令自己的财政大臣,给一位巴基斯坦官员的英国银行账户,转入了100万英镑。
据巴基斯坦方面所说,Osman之所以打钱给巴基斯坦官员,是想买武器以求自卫。但最终也没有用上就投降了,这笔钱本身也不多,对于当时的Osman而言更是九牛一毛,所以过后就忘了。
1954年,Osman本人、印度政府、巴基斯坦政府,都想要追回这笔钱,印度政府也率先向英国银行提起诉讼,要求银行退回这笔钱。
但是,英国银行此时非常为难:
这笔钱的来龙去脉是很清楚,但经过这十多年的历史变革,到底该给谁,却是一个大问题。
从账面上来看,这钱是存入巴基斯坦官员户头下的,巴基斯坦方现在要追回,也是有道理的;
从来源上看,这钱是Osman本人转给巴基斯坦专员的另做他用的,但最终没用上,巴基斯坦方面就应该退回这笔钱;Osman本人也声明希望追回存款。
可是,如果按照第二种说法,钱是Osman的,但海得拉巴已经并入印度、Osman的部分财产被收归国有,这笔钱印度政府好像也有权追回。
三方争执不下,最终英国上议院审理之后决定暂时保管这笔钱:
本金、利息都照常算,等到Osman、印度政府、巴基斯坦政府协商一致,有个统一的结果后,银行就会把钱还给他们。
过后的这些年里,由于局势较为混乱, 这笔存款,成了两国冲突的一部分,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的经济价值:
巴基斯坦方想要以此证明,这笔钱是Osman当初用来向巴基斯坦买武器的,是海得拉巴亲巴基斯坦、不信任印度的证据,这笔钱就是他示好、求助的象征;
但印度已经占领了海得拉巴,之后和Osman在明面上保持了友好关系,当然不愿意承认Osman亲巴基斯坦一说;
至于Osman自己到底怎么想的,此时已经不重要了…
一直到Osman过世,关于这笔钱,印巴之间都没有达成协议。
2008年,在巴基斯坦新政府上台后不久,印度宣布将就这笔钱和巴基斯坦再次谈判,谈了近18个月后,又因为印巴军事冲突,再次谈崩,此事又断断续续地拖了10年。
2018年,印度政府和Osman的孙子Mukarram达成协议,决定站在一起为追回这笔钱打官司。
经过这些年的谈判、调查,三方都向法院提供了大量有利于自己追回存款的证据。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审理,英国最高法院给出了最后的判决:
法官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笔钱是Osman当初用来买武器的。
所以,这笔钱应该归属Osman。
如今Osman已经过世,他的继承者则应该成为这笔钱的所有者。
英国银行NatWest应该把这笔钱,连本带息共3500万英镑,归还给Osman的继承人。
至于这部分钱,Osman的继承人们会怎么分,大概又是另一个牵涉甚广的故事了…
曾经富甲天下的王侯,死后财富却像云烟一样消散;
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也一度在历史的打磨下变成残垣废墟;
曾经不值一提的存款,却成为国家之间的历史争端由头;
曾经尊贵无比的王子王孙,最终也沦为庸碌的凡人、费尽心力争夺家产…
这可能是年轻时候的Osman无法想象,年老时候的Osman无法改变的结局吧….
Osman的故事,就和无数的末代王侯一样,令人感慨。
沧海桑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曾经的辉煌,也只能变成传说,能供后人叹息一句、无限唏嘘….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7535637/RICHARD-KAY-Nizam-Hyderabad-one-richest-men-wor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