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两个金融区—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和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金钱与时尚交相辉映,形成不俗的叠影。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最精专的对冲基金、顶级律师事务所,大都在伦敦金融区拥有办公楼,西装革履的职员出入其间,成为伦敦一景。
古今结合,内外兼修
金融区里古朴与新潮两种建筑风格,像是一枚金币的两面,充分展现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双重特性。
创建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是世界最古老、最富有的中央银行之一。它当属市中心伦敦金融城古老建筑的代表,古典风貌从其雅称针线街上的老妇人中可见一斑。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品,承载着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庄重典雅,也融合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1986年建成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Lloyd’s Building),则充满了现代气息,带有科幻的意味。它的电梯、水管等暴露在外,不锈钢、铝材等合金材料使建筑体闪闪发光。它与中世纪街道相映成趣,与周边典雅建筑相得益彰,是创新设计的妙笔。
此外,市中心阳光下的苍鹭大厦(Heron Tower)、小黄瓜(the Gherkin),金丝雀码头夜景中的花旗、汇丰银行大楼,也都极富特色,为伦敦天际线添上华丽一笔。
除了引人注目的外观,环保节能是建筑设计的最新风向标。太阳能屋顶、能调节自然光强度的窗玻璃、节能的灯具、循环排污设备,增加了建筑的科技含量,传达了大公司、财团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感。
绅士化效应
两个金融中心你追我赶。金丝雀码头本是伦敦金融城的外溢,却不断发展,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地价攀升,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老中心也不甘落后,不断翻新重建。依傍伦敦金融城的碎片大厦(The Shard),今年二月对外开放,又将取代金丝雀码头的标志性建筑加拿大广场一号(One Canada Square),成为全英和全欧盟最高大楼。
这种不断的更新改建,带来了有趣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效应。收入相对富裕者取代低收入群体占据城市社会空间,促进城市复兴发展。随着碎片大厦的完工,伦敦中心相对衰败的街区Bermondsey和Elephant and Castle,邻里特征正在发生转变。年轻、富有创造力而野心勃勃的年轻精英大量涌入,在碎片大厦周边办公、消费、定居,进一步发掘城市价值,优化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也为城市经营带来重要的资金来源。
见证兴衰
任何风尚都有轮回更替,经济与金融也有兴衰起伏。随着世界全球化,命运之轮越滚越快,命运女神似乎也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东方。2008年金融风暴余威犹在,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二度探底、财政悬崖,是一朵又一朵聚拢在泰晤士河上方的乌云。豪华的建筑时常易主,见证了一家家公司的盛衰兴替。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买下其部分欧洲部门打入西方金融市场,巨资建起的华丽而略带亚洲风情的办公楼,是其雄心勃勃的里程碑。短短四年,野村接连亏损之下大幅裁员,新楼渐空,怕要重演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然。在一轮轮面试筛选中过关斩将、最后昂首进驻瑞士银行(UBS)典雅大楼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们,不知有没有想到过门卡突然失效、被拒之门外的那一天。
碎片大厦高力度宣传其登高望远、鸟瞰伦敦城的特色,却无法找到足够的公司填充其巨大的空间。大厦开发人揶揄,要将最高的房间租给政治会谈,将欧洲的最高领导人送上去,直到解决了欧债危机再放他们下来。绅士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冲击,如加剧城市阶层分化、移置原住民等,更引来蔑视穷困的权贵之塔的批评声音。
金融城永不眠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承载了盛名权势,见证了风云起伏。观者欣赏赞叹之余,不禁思考西方金融中心的优越性和劣势各在何处?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须填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