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婚礼上的271位新娘,都是父亲已经去世的女孩。
她们没有父亲,也没有钱给自己准备嫁妆,更别说支付一场昂贵的婚礼,原本可能很难顺利成婚。
但有了这个集体婚礼,她们就能和别的印度新娘一样,穿着美丽的印度传统婚服,完成最传统的结婚仪式。
从活动现场来看,参加的271名新娘都很年轻。
她们中大多数是当地人,也有几位来自外省的姑娘。
穿着相似的婚服,互相整理着装、自拍,共同感受人生这一重大时刻。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其实从2010年开始,印度富商Mahesh Savani就在资助这样失去父亲的女孩结婚了。
之所以有这个需求,也是和印度的传统文化有关。
在印度,一般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家里要为她准备一笔嫁妆:
可能是土地、房子、昂贵的珠宝首饰,也可能是现金。
不仅如此,一般婚礼的费用也是由女孩的父亲来承担。
这样的习俗由来已久,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强制性”规定。
于是,如果女孩家境贫寒,或者父亲去世了,她可能就会因为无法支付婚礼费用、没有足够的嫁妆而结不了婚。
正因如此,Mahesh才有了资助女孩结婚的想法:
他很有钱,但是他也认识一些失去父亲的亲戚的女儿。
在帮助她们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更多失去父亲的女孩贡献一点力量.
于是从2010年开始,出资组织大型的婚礼,资助没有爸爸的女孩们,准备一些嫁妆、筹备她们的婚礼。
从一开始只有几十人参加,到后来每次都有几百人报名,现在Mahesh已经资助了3172名失怙女孩成为新娘。
比如这次在冬至举办的婚礼上,就有271名新娘,其中甚至还有5名穆斯林,这也让活动组织者们觉得很欣慰。
当地警察局的官员们还到现场,和这几位穆斯林新娘进行了交谈。
随着这个集体婚礼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这一次集体婚礼中,全印度反恐阵线主席也到场参加了这场婚礼,给予新娘们祝福。
女孩们失去了爸爸,有善心的富商就来当她们的“爸爸”,资助她们结婚、支付她们婚礼的费用。
这样女孩们不必为了婚礼费用发愁,顺利出嫁;同时也成就了一段段美好又特别的良缘。
这个集体婚礼,在印度当地很多居民们看来,绝对是好事一桩,是富商的善举。
但是,随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人们开始在反思这场集体婚礼。
其实,所谓的“失怙女孩难嫁出去”这件事,背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她们失去了父亲、贫寒,而是印度民间社会由来已久的嫁妆问题。
女孩要出嫁的时候要给男方一笔昂贵的嫁妆,当女孩爸爸的必须要给她支付婚礼费用。
这个习俗,原本是源于印度原本的继承法的:
在女孩也有继承权的年代,这笔嫁妆,相当于是将女孩要继承的财产,在结婚的时候交给她。让她在嫁人后,能够有自己的经济保障。
但是因为女性在结婚后,依然在大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嫁妆经过多年发展,演变成了女方家庭给男方的财产。
带到男方家庭后,名义上是女孩的嫁妆,实际上还是男方在支配。很多男方家庭对嫁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印度的婚礼常常是家庭之间举行大型庆祝活动的时机,因此往往非常奢侈。女方家庭不仅要支付婚礼费用,还要给双方亲戚准备礼物,这笔钱在后来也自然都落到了女方家庭身上。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昂贵的嫁妆和婚礼费用给女孩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社会习俗有要求女孩家庭,不给嫁妆不行。
这样一来,嫁妆问题,几乎从女孩出生开始,就在给她的人生带来种种风险。
很多家庭都会觉得养女孩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划算。从而导致在印度偏远农村,大量的家庭从出生开始就歧视女孩:
不想生女孩、不想养女孩,女婴流产率很高、被抛弃的女婴很多。
甚至层出不穷的杀婴案背后,也和这种“养女儿赔钱”的文化相关。
就算是顺利长大的女孩,在生活中也往往受到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贬低、歧视。
另外,这种嫁妆文化还会导致一系列针对女性的犯罪:虐待、强奸、杀戮等等。
甚至还衍生出了一种特别的“嫁妆勒索”犯罪:
男方在婚后,还会继续向女方家庭索要更多的财产,如果做不到,女孩嫁过去之后就会遭受暴力威胁等等。
新娘的家人面对这种勒索,往往别无他法,只能支付更多的嫁妆,以保护自己的女儿。
这种情况在印度北部、东部尤其普遍,与之相关的暴力事件发生率也很高:
“新娘嫁妆不够?打她一顿让她爹妈再给点!”
比如下图中的妇人,名叫萨蒂亚·拉尼·查达(Satya Rani Chadha),她的女儿多年前就因为男方索要额外嫁妆未果后,被男方杀死。
之后,Satya就作为印度反嫁妆运动的代言人,与嫁妆陋习进行了长达34年的法律斗争,为死去的女儿寻求正义。
以上种种嫁妆文化的弊端,无论是学术组织的调查,还是政府的报告,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正因如此,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立法禁止了嫁妆:男方不准索要嫁妆。
但关于嫁妆的定义,还是“婚前”给的。如果刚刚结婚了继续索要财产,人们心知肚明这就是索要嫁妆,但法律上就很难界定这是犯罪了。
因此,2005年时印度的《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法》中,还加入了一条:
婚后因为嫁妆、经济原因对女方实施各种虐待,也是犯罪。
但实际上,尽管法律已经禁止了几十年了,在印度民间,嫁妆还是被默认为婚礼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为嫁妆而起的家庭暴力,依然得不到有力的惩罚和控制。
法律的禁止,在这一块基本是无效的。
一直到现在,嫁妆问题,还是一个全方位困扰着印度女性的社会问题。
由于这件事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婚嫁文化、观念风俗在起主导作用,所以多年来,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很多公益组织都在与这种背后饱含剥夺和歧视的嫁妆文化作斗争。
比如下图就是197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进行的反对嫁妆游行。
女性手中举着的牌子,上面写着的是“废除强制性嫁妆”。
如今,依然有很多组织在宣传:
呼吁女性也可以独立,不必非要婚嫁后将人生寄托给男方;
呼吁自由平等的婚恋关系,力图破除原有的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关系;
支持女性教育,支持女性就业,让女性获得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可是在民间,这样的呼吁对于一个个失怙女孩来说,似乎并没有用。
人们面对这样失去父亲的孤女们,最直接的期望,还是希望能让她“嫁出去”;
当她没有钱准备嫁妆、婚礼时,人们想要的不是男方的尊重、体谅,而是让社会上有钱的善心富商,给女孩们准备一点嫁妆、支付婚礼费用…
反正,新郎家庭是不可能吃亏,接受一个既没有嫁妆也没钱准备婚礼的新娘的。
所以,集体婚礼上这一幕幕喜庆的画面,在很多人看来却有点心酸、讽刺:
“把这些钱用来支付她们的教育费用,可能会是更好。”
“文化习俗是社会建构的。最佳办法不是让她们受到平等、工作的对待,有机会不断成长吗?要小心和反思这样的(婚姻)生活啊,没有什么是牢不可破的。”
“‘嫁出去?’(Marry Off) 您能想象在印度当一个单身女性吗?我的天啊!
希望这次从善意出发的活动,不会增加人们反对嫁妆陋习的行动阻碍。
也祝愿今后没有家人支持、贫寒的印度女孩,得到的帮助不仅是“一场婚礼”,而是能够支持她们长远自立自强的受教育、工作的机会…
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wry_system_in_India
https://www.vox.com/first-person/2017/2/6/14403490/dowry-india-bride-groom-di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