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这两位确诊病人的更多消息终于公布了:
两人是一对母子,儿子是约克大学的学生。
母子俩人在上周三晚上,入住了市中心的一家酒店。
昨晚已经进入纽克斯尔的一个特殊隔离病房接受护理和隔离了。
这一消息公布后,无疑让英国民众心头一紧,其中最慌的就是约克大学的学生了。
根据网上学生们的留言,现在他们现在都“非常非常害怕”,校园里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戴口罩了。
为了缓解学生们的恐惧,约克大学校方发言人很快做出了回应。
发言人通过邮件和公开回应告诉全体学生,
“新闻会引起担忧和焦虑,但感染的风险其实很低,大家不必惊慌。
这名被感染的学生及其母亲,在进入医院隔离前并没有和学校里的任何人有过接触。
如果有学生对自己的健康还不放心,可以拨打电话111寻求帮助。
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关注这个被感染的学生及其家人、以及所有和他们接触过的工作人员、学生和访客接下来的身体状况。”
这里说的接触,是距离两名确诊病人15米以内。
按照约克大学所说,虽然目前卫生部门并没有公布两名确诊患者之前接触过哪些人,但校方说其中“并没有约克的学生”,之前一例因为发烧被送医的学生最终也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大学内是安全的。
学校的信息是否足够全面,能够确保两名确诊患者完全没有接触过校内人员?这一点让人有点不安, 但学校的反应也是情有可原的:
约克大学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职工,是非常国际化的也是非常开放的。
学校目前还没有人员出现接触了两名确诊患者后被感染的症状,想要继续正常运作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在十多天前,也就是英国还没有人确诊的情况下,约克大学内就开始有学生躲避部分戴口罩的中国学生。
学生组织中有人担心,病毒会成为种族歧视的另一种借口和契机。
因此也呼吁人们理智对待疫情,呼吁学校及时更新和公布所有的相关信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不过,学校里的学生教职工没有和两名确诊患者过,不代表其他人没有。
两名确诊患者进入医院前已经在Staycity酒店里住了至少三天。
根据酒店别的旅客的描述,当时住店的旅客们并不知情有感染者在酒店,所以就算是相关人员前来消毒时,酒店里的客人们也没有戴口罩,这让人很担忧。
比如,30岁的Fris表示,她是最近从沙特阿拉伯来约克读博士的学生,也是当天两名患者被带去医院时酒店里的住客。
“我看见了那个人(确诊的患者),他坐在酒店前台,两名医务人员去他的房间进行了测试。
当我在接待处接受检查时,他们告诉我这只是普通的流感。所以客人们都没有戴口罩,一切都正常进行。当时我很害怕、现在我也还在害怕。我试图换个地方住。”
(确诊患者送医前的酒店情景)
如果Fris描述的这个场景是属实的,那么酒店里同期居住的客人们都是有感染的风险的。
但酒店并没有主动提醒客人们,甚至在两名确诊患者就医后,继续营业,甚至继续他们的周五折扣活动…
病人刚刚离开几小时就恢复了营业,这真的安全吗?
可能是还没有感受到新冠病毒的传染之迅速,一名酒店的发言人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了两名住客被确诊了。但根据英格兰公共健康部门的消息,我们其他客人和员工被感染的几率非常小,所以我们约克分店还在照常运行。
现在房间都已经经过专业人员的彻底消毒了,希望客人们能够安心,我们一直都遵从官方建议处理和对待每个客人的安全、重视在这里入住和工作的每个人的健康。我们希望两名确诊的客人能够早日康复。”
后来的旅客们也没有接到酒店方面关于疫情的提醒。
要求退房的客人们,都是自己知道了确诊病人曾经住过这里的消息后自己申请的。
酒店的沉默让媒体和网友们都很愤怒,也让媒体们十分不担忧,是否已经有潜在的被感染者离开了酒店…
目前,英国政府目前已经启动了紧急的公共宣传活动,建议全国广告中轮番播放预防疫情的种种措施,比如随身携带纸巾、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要掩盖口鼻。
截止到昨天的数据,卫生部已经进行了总共203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监测,除了两例确诊患者,其余人员的测试结果都是阴性。
另外,来自牛津大学的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博士Robin Thompson根据现有的武汉数据,预测英国有37%的概率出现新冠病毒的爆发。
卫生部的部长Matt Hancock还表示:“我们世界一流的国民保健服务系统,已经为处理此类事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正在竭尽全力保护公众。”
然而,学校也好、政府卫生部门也好,他们说再多的“不用担心”“有信心控制”,都不能驱散人们心头的担忧。
尤其是考虑到下列现实中英国的医疗保健系统现状,英媒对政府官员的盲目自信是持怀疑态度的。
首先,目前英国的医院中,真正能够用于隔离诸如新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特殊床位数量,总共不到30个。
光是这一点,就让人很不放心了。
其次,英国外交部表示,他们正在从中国撤离第二批英国侨民。
但与此同时,外交部表示他们能为这些侨民提供帮助的能力是“有限”的。
这里说的“有限”,可能和第一批侨民撤回后隔离措施引起争议有关。
比如,在暂时隔离第一批侨民的威勒尔的Arrow Park医院附近,居民和之前住在这里的一些病患就非常不满意政府的安置。
认为这些从武汉撤离的人员应该安排到更偏远的地方去,而不是这种平时都挺繁忙的医院隔离。
但是太偏远的地方,医疗资源和人力可能又不够,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吧。
另外从公布的新闻图来看,撤侨隔离的行动也有很多漏洞:
从武装人员参与撤离,到每辆车上都有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跟随,再到三辆运输侨民的车之后都经过“军事级别”的清理消毒,卫生部门的做法似乎已经非常到位了。
但照片中,司机们有些都没有戴口罩。接受侨民、对其进行隔离后,医院周围的医护人员看起来也没进行严格的防护。
所以车里面如果真的有人感染了,难保现在医院里没有别的工作人员、司机被感染。
官方都说“接待能力”有限了,所以一些侨民也并没有指望着政府把他们接回去。
比如,在武汉居住的38岁男性Chris就表示,他不会丢下自己的中国妻子,单独带着女儿回英国的。
“我的妻子是一名护士,现在她无法休假,也不会丢下父母离开。我也不愿意带着女儿把她抛下。要么我们一起离开武汉,要么我就一起留在武汉。”
不过,就第一批从武汉撤回的英国侨民而言,相关部门的隔离措施做得还是很顺利的。
比如,正在接受隔离的Raw表示,在医院里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生活用品什么的应有尽有,从电视到游戏机、婴儿床、玩具都是买好的,甚至有袋子装好了内衣等换洗衣物,防止有人在隔离前没来得及打包东西。
他们有自己的厨房,被隔离的家庭如果愿意可以一起做饭,玩游戏机。他们只要带上口罩,就能正常地和医院里的员工们接触,也可以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
但是,撤离和安置的措施还不是让英国民众最不满的地方。
英国民众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已经进入英国的潜在被感染人群的踪迹不明。这其中围绕两名确诊患者的担忧又尤其多。
根据媒体报道,英国卫生部门考虑到病人的隐私问题,目前除了两名确诊患者是母子、一人是约克大学的学生外,并没有对外透露更多细节。只是说他们在“尽力”控制局面。
包括两人到底什么时候入境的、到过什么地方、接触过什么人,都没有公布。
这也不可避免地让英国民众感到失望和不满。
接触过什么人,未知;
有多大概率会被传染,未知;
有多少接触过确诊病人的人,未知;
酒店的旅客们之后去了哪里;未知。
这样的未知,当然会让人恐惧。
最后,根据英国官方出入境记录,过去三周里从武汉达到英国的人员大概有2000多人,除去已经离开和已经联系上或排除可能性的,还有438名旅客政府卫生部们还在“尝试”联系他们。
注意,这里是“尝试”而不是已经联系到他们了。
所以,除了尝试联系,卫生部也只能通过呼吁的方式让这批游客进行自我隔离,度过危险期。
综合上述的种种现状,英国民众很难相信在英国的新冠病毒的确诊患者最后只有这两位。
从网友们的评价来看,英国民众对他们的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太大的把握:
“NHS连普通的冬季流感都处理不来,更何况这种未知的了。”
“为什么参加撤侨的巴士司机就没有戴防护面罩呢?车里的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了!他们都要被隔离的。这真是公共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了。”
信不过官方组织,所以在等待政府有关措施的同时,英国一些非官方机构、组织也开始自发地抵抗疫情。
德尔比大学已经开要求去过武汉的教职工及学生自行隔离14天,目前所有人的状况都正常。
英国大量的寄宿学校也禁止了休假回家的中国学生收假返校。一所“顶级寄宿学校”的资深管理人员对英媒表示:“他们怀疑,如果有必要的话,很多学校会在半期的时候就开始遣散学生们。所有人都不用回来,包括从泰国来的学生。”
而帕丁顿车站因为被怀疑有感染人员出现,在周五晚上被封锁了。不过在确认了这名疑似患者并没有感染后,车站又在周六恢复了运转。
在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对这次疫情的反应也很迅速。
虽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还没有必要将从中国出发的所有人都隔离开,但美国政府已经宣布此次新冠病毒为“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禁止了最近去过中国的外国人直接入境,澳大利亚和以色列也紧随其后发了禁令。
越南则停飞了所有前往中国的航班、意大利成为了第一个禁止从中国入境的航班的欧盟国家。
俄罗斯、蒙古、朝鲜也宣布暂时关闭与中国的陆地边界,以防止病毒传播。
但关闭不代表相互之间的埋怨和恐惧,欧盟国家捐赠的医疗物资已经在路上了,各个国家也在尽其所能支持中国的疫情防控。
正如WHO的秘书长说表示的那样,中国境外没有大规模爆发疫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非常低,世界其他国家应该感谢中国。
若不是中国国内的努力,其他国家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欧盟捐赠的医疗物资正在运往中国)
目前大家不应该相互攻讦,尤其是不该在当下以疫情为由,实行有种族歧视之嫌的种种措施,包括对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们的歧视和攻击。
希望在疫情扩散和爆发之前,英国医疗部门的努力是有效的…
Ref: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51337400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7951403/Coronavirus-hits-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