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年轻人争相化妆成犹太屠杀受害者拍小视频…网友:什么脑残!

话说,最近在外网的年轻人团体中,流行起了一种奇怪的风潮——扮作死于二战犹太人屠杀中的受害者。在Tik Tok上,许多年轻人假装自己是来自天堂的大屠杀受害者,拍摄了各种令人不适的视频。

比如,有的创作者在脸上画上类似于淤青的妆容,对着镜头阐述“自己是如何在集中营中被杀死的”。

自问:“你是怎么死的?你为什么看起来这样?”

2.JPG

自答:“我是在奥斯维辛的集中营被杀死的。”

1.JPG

比如,有创作者模仿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穿着,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被纳粹抓起来”的。

“然后纳粹来了,闯入了我的家门。”

“他们把我们和镇子里的其他人一起推上了一辆火车。”

比如,有创作者扮作穿着条纹衬衫的犹太人,模拟了被纳粹抓住时的画面。

“抓住那个犹太人!”

抓住.JPG

“请不要带走她!她是的全部!”

meimei.JPG

又比如,有人做了反转对比。

前几秒是现代装扮的自己在自由生活,后几秒就是戴着大卫之星做着40年代装扮的自己在仓皇地躲藏。

“还有2秒回到现实。”

“犹太人!”

“美梦还有四秒结束。”

梦醒时分:“我想念爸爸妈妈。”

还有人故意使用了集中营的图片或者当时的照片作为背景,表现了自己在那个年代的“悲惨生活”。

8.JPG

这些视频全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满脸是伤的妆容,充满时代感的服装,柔弱的表演让观众充满了代入感。

创作者们还打了#大屠杀 #天堂 #死亡 #犹太人之类的标签,配了非常悲伤的音乐,让人看着头皮发麻。

类似的视频,还有很多很多,

6.JPG

都是差不多的特效,差不多的话语讲述“生前经历”,模仿着大屠杀的受害者,内容千篇一律。观看量少则几百几千,多则几百万,有的甚至能获得几十万的点赞。

32288934-8656371-image-a-17_1598211765305_副本.jpg

这种视频为什么会流行起来已经不可考,

但是每个创作者拍摄视频的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根据标签来看,不少创作者除了大屠杀相关标签,还使用了#特效 #化妆 #演绎 之类的标签,因此可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化妆或者表演能力。

k1_副本.jpg

也有人表示,拍摄这些视频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大屠杀的认识,并向其他人传授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

来自新泽西州的17岁的Rachel(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也发布了类似的视频——自己一家子被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然后全部惨死于毒气室。

她表示,拍摄这样的视频是为了“教育人们”,因为她认为“有必要传播这些故事。”

“我一直对大屠杀的历史感兴趣,只是想制作一个创意视频,在TikTok上向人们介绍这个事件。这从来都不是冒犯性的。”她目前已经删除了自己的视频。

65.JPG

但是这样的理由并不能说服所有人,

大量网友对这种流行表达了反感,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提高人们对二战的意识”,认为这种方式根本就是在消费痛苦!

“我很难过,这居然能成为人们认为可以用来练习自己化妆和表演能力的东西。这明明是百万人的痛苦。”

nmanguo.JPG

“好吧。我们现在能不要再在Tiktok上流行大屠杀了嘛?这简直就是反犹太主义,你们全都跑偏了。”

haoba.JPG

一些TikTok的犹太用户也对这种流行表示震惊,特别是真正的大屠杀受害者后裔,表示看了之后很难受。

来自洛杉矶的Ashkenazi Jew Briana今年19岁,她的祖上有人死于犹太人大屠杀。

她在推特上严厉抨击了这些视频,认为感到非常冒犯,非常恶心,同时她也分析了这些视频流行的原因:

大多数创作者做这些视频是为了追热点,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点赞和曝光量。但是他们都很可悲,孤陋寡闻又无知。”

“这些流行如今很常见,属于冲击价值观的创作内容,但我认为它们过时又没品。这种内容进一步使观众对这种冒犯行为不敏感,从而让有害内容变得正常化。”

“大家需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接受大屠杀的教育,而不是通过恶心人的社交媒体热搜。“

“但对于那些真正有家人在战争中幸存或去世的人来说,这些视频可能会触发他们的伤痛。”

k.JPG

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幸存者事务的负责人Diane Saltzman也表示这种内容实际上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还会对人产生误导,

“模仿大屠杀的经历是对受害者的一种羞辱,对幸存者非常冒犯,也让历史看起来如同儿戏。”

她还表示要学就好好学,“博物馆鼓励大家,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大屠杀,理解它带给我们的教训。”

也有一些犹太人表示,大家制作视频的态度可能是好的,但是制作视频的方向不对。

21岁的Taylor Hillman是一位犹太人,她也发布了自己的视频,她表示,“我个人觉得在大屠杀的背景下,应该仔细考虑制作相关视频。”

“有许多年轻的创作者(约12至16岁)跟风追大屠杀的热点。因为他们知道拍出来会有观看量,也会让他们变得受欢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是犹太人,而且拍出来的感觉好像他们在嘲笑大屠杀的幸存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TikTok第一次出现类似让人不适,却又打着“教育人们”旗号的流行了。

在今年四月,还流行过“家暴妆容”,创作者们办成了遭到家暴的女性,或者充满暴力的男性。

jiabao.JPG

_110446466_9e00d5d0-25f0-4ae5-aa3c-497360a5a56b.jpg

在当时也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在关爱受家暴的女性,有人认为这是美化家暴的行为……

现在这个“大屠杀受害者”的流行情况如出一辙……

大多数视频拍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伤痛的人,通过蹩脚,夸张,或者充满脑洞的表演,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最后把大屠杀这样沉重又严肃的事情变成几秒钟的戏剧表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12_副本.jpg

归根究底,这两个事件之所以能流行起来,

其实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最近几年在互联网世界非常火的,“创伤色情(trauma porn)”。

dont-share.png

和传统意义上的“色情”没什么关系,

反而有点像之前流行的“美食色情”——故意发很多好吃的东西的视频以引起人们的欲望一样。

创伤色情,指的是“对他人的不幸的迷恋”,故意发一些暗黑的、痛苦的剥削性内容,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比如,饱受饥饿折磨的人痛苦的样子,地中海沿岸偷渡难民的尸体图片,某人被谋杀的视频等等……

060820-trauma-porn-1591646630.jpg

大家会对这种事情好奇,会为这种事情共情。

因此许多人利用这一点,让包裹着苦难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被商品化,被疯狂的消费。

“创伤色情”这个词应运而生,它常被反对这种潮流的人所使用。但是也有很多人捍卫这种潮流,认为发布这些内容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意识”。

blm_2-1-1350x750.jpg

只是,当许多人做着相同的装扮,重复着相同的夸张表演,拍摄者相同的套路,事情真的就变味了……

它冲淡这个事件最原始的痛苦,消费了观看者的怜悯与共情,也会让受害者被一次次触发伤痛,至于那个被拍摄者们当作挡箭牌的“教育作用”,反而消失殆尽……

这样的表演和流行,真的挺没意思的……

ref:

https://www.insider.com/tiktok-trend-shows-people-pretending-to-be-holocaust-victims-heaven-2020-8

https://www.wired.co.uk/article/tiktok-holocaust-pov
http://incitejournal.com/opinion/the-pointless-consumption-of-pain-in-the-era-of-trauma-p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