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前两天,我们才刚说了“白人饭”意外促进一波东西方文化交流(大雾)……
结果最近,又有道来自中国的“菜”,在国外火了。
为啥“菜”要打引号?
因为这道菜……是爆炒鹅卵石……
这两天,卫报、每日邮报、CNN等多家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道奇菜。
它到底是怎么火出国门的??
首先得说说这道菜是怎么来的。
炒鹅卵石,又名“嗦丢”,这名起的很妙,两个动词,嗦完就丢,道出了这道菜的本质,就是吃个佐料味。
应该很多人听过类似的故事:有的酒鬼常常窘迫得身无长物,连下酒菜都吃不起,却仍不愿意放下酒杯,干喝酒又不香,那咋办?
找个生锈的铁钉,蘸酱油。
喝一口酒,嗦一口酱油铁钉,这就算下酒了。
“嗦丢”跟酱油铁钉异曲同工,都是没办法时逼出来的办法。
据说这种做法已经传了几百年,到底是何时何人所发明的,现在已不可考。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当年三峡地区,尤其是湖北恩施一带的船工最先研究出来了这道菜。
以前货船往往没有自航能力,需要靠纤夫或专门的拖船来拉动,
有时在外面遇到什么意外抛了锚,船上的食物很快就吃光了,大家就去江里捡些鹅卵石,用船上的佐料炒了,勉强算道下饭“菜”。
还有种说法是从江里新捡出来的石头会有股鱼味儿…….但它更像是人们编出来心理安慰的,可信度上得打个问号。
又或者,当初港口少,货船多,先来的货船卸完货,就得给后面的让位,停到比较远的地方去,
这会儿拖船都在港口忙活,货船没动力,走不了,一等就十天半个月。
食物吃光了,又是鹅卵石大餐伺候。
后来的事就不难概括,国内的经济、基建、科技水平都上去了,这类穷苦日子里逼出来的智慧没了用武之地,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嗦丢”倒也没有完全绝迹,每隔几年就会“翻红”一次。
比如2019年11月, @美食台 foodvideo就做过这么一期节目:
2020年12月,《光明日报》也写过一篇文章:
到2022年,“嗦丢”似乎终于有了火到国外的趋势。
有一位TikTok博主可能是在YouTube上看到了视频,特意跑去唐人街买了各种佐料,模仿着做了这菜,
最终炒出来的成品还行,他尝了两口,点了点头。
视频播放量不低,有66万,但也不算特别出圈。
当时评论里的外国网友还不大相信,以为是开玩笑的:
“在这个App上,我已经不能分辨到底啥是真啥是假了…….”
“我真看不出你是认真的还是搞笑的…….”
到了今年6月上旬,国内有商贩把“嗦丢”搬到夜市上售卖,并利用国内的社交媒体宣传,
这波就彻底火了,得到了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大家最近在网上冲浪可能或多或少也刷到过。
又过去一两周,外国的各大媒体大概是感受到此事的新奇,纷纷进行了报道。
一些网友看过后表示:
“啊,这事让我想起了石头汤的故事……”
“石头汤的故事成真了哦。”
这个“石头汤”,其实是个欧洲民间故事,
讲的是一个饥饿的旅行者来到一个村庄,手头只有锅没有食材,
村民们不愿意分给他吃的,于是旅行者生起火,架上锅,在里头放上石头跟清水。
有村民感到好奇,问他在煮什么,他回答:
“石头汤,可好吃了,但我还需要一点别的佐料。”
好奇的村民从家里拿来一根胡萝卜递给旅行者,后来围观村民越聚越多,每个人都带来一样食材,最终旅行者把石头取出,剩下的就是一锅真汤。
这故事在欧洲啥版本都有,有的是斧头汤,有的是纽扣汤,不一而足,总之是用来教育孩子分享的重要性,内核与“嗦丢”大相径庭……
跑题了…….继续说回网友们的反应。
这次他们大致能分成三派,第一派是不敢相信派:
“我很好奇到底多少人嗦了同一盘石头…..”
“他们会重新利用这些石头吗?”
(其实不会,因为都装盒带走了,难不成顾客吃完还特意还回去……)
“通货膨胀严重到我们都开始舔石头了吗……”
“在中国做牙医,大概会很赚钱吧……”
第二派,则是看完感觉有些蠢蠢欲动的减肥党…..
“我需要的热量缺口有办法了…..”
“等等,这基本上就是吃调料啊。我爱了。”
“热量缺口这不就来了吗?!”
“这就是他们这么瘦的秘诀吗…..我需要这个!”
最后,当然也少不了哪都有的搞笑整活派……
“穷学生的省钱妙招又多一条……”
“什么?!你竟然认识能买得起鹅卵石的学生吗?”
“吃完就能拉砖头了。”
“别在晚上拉,会惊醒邻居的…..”
“千万别让‘杏仁妈妈’发现这个…..”
(“杏仁妈妈”是那种疯狂注重自己身材,也要求子女如此的妈妈,有些甚至一两颗杏仁就叫一顿饭,因此得名。)
“我推荐再来一份冰镇氧气就着吃,这样口味最好。(拿捏.jpg)”
看到这种穷苦时期发明出来的“菜肴”重新爆发活力,甚至还火到国外去,感觉还真是挺奇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