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家人靠倒卖废品薅了760万羊毛… 可能被判刑6年?!

话说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环保、设立法律法规,这其中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莫过于回收饮料罐。

比如在荷兰的一些车站,偶尔能见到这种高度智能化的饮料瓶回收机,

喝完随手一放,在手机APP上就能收到退款,相当方便。

800_907a1945.jpg

(荷兰Utrecht Centraal的饮料瓶回收机)

美国那边也很早有这个意识,早在1986年,加州就通过了一个饮料瓶回收法案,

小于24盎司(约700毫升)的,退5美分;

大于24盎司的,退10美分。

且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喝的绝大部分饮料。

微信截图_20230728165843.jpg

(各种能回收的瓶子,截图自加州回收计划的官网)

就几美分的东西,有人看到了“商机”:

河滨县(Riverside County)的一家人从亚利桑那州“进口”废瓶子,转到加州去卖…….

因为亚利桑那没有类似的退钱计划,使得倒卖成为了可能。

这家人在八个月内,倒卖了大约178吨的废瓶子,获利约760万美元…….

微信截图_20230728190932.jpg

(美国常见的回收中心)

乍看上去,这家人的做法好像没什么问题,既帮政府实现了环保目标,又赚到了大钱,是双赢?

然而最近他们被加州政府给告了,罪名是“重大盗窃与回收欺诈”——都是重罪,最高要面临六年刑期…….

这……难道是加州政府看金额太多就不想掏钱了?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加州所谓的“回收计划”能成立,基于一件事:即消费者在买饮料时,已经多花了5~10美分…….

同样是两升的可乐,凤凰城(亚利桑那首府)的价格是3.16刀;

微信截图_20230728191336.jpg

(数据来自expatistan.com)

而洛杉矶的价格是3.23刀,多了7美分。

微信截图_20230728191328.jpg

(数据来自expatistan.com)

人们在回收时得到的那几美分,本质上只是押金罢了。

相当于政府用押金的形式激励人们回收,且严格规定只收加州的,

因为只有加州人交过了押金,而废瓶子就是一种“押金凭证”。

微信截图_20230728191635.jpg

(压缩后的大批废瓶子)

问题是,这种凭证实在太容易作伪了。

在亚利桑那这种没有退钱政策的地方,消费者并不需要多付一笔押金,

但废瓶子却并无区别,操作空间就出来了…….

这些收获巨富的人,其实是伪造了“押金票”,取走了别人的押金。

这样一来,被指控为欺诈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透了它的金融本质,就不难明白这里面到底有多大的漏洞,所以这也早就不是第一起类似的案例:

去年五月,六个人因为倒卖废品获利超1000万美元,也被指控了…….

微信截图_20230728174149.jpg

(去年《洛杉矶时报》的报道)

根据加州非营利组织Comsumer Watchdog的数据,

仅2010~2019年,加州政府就赢下了93起类似的案件——这只是赢了的……

微信截图_20230728174559.jpg

(截图自Comsumer Watchdog的报告)

其实,近些年在加州卖废品俨然已经成了一道黑色产业链。

为了骗钱,人们“创新”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手法。

跟这些手法相比,从别的州倒卖就显得太粗糙了…….

有时废品加工方跟回收方沆瀣一气,可以让同一辆卡车过两次称,卖两次钱;

微信截图_20230728182405.jpg

(截图自Comsumer Watchdog的报告)

同理,也能修改卡车重量,卖空气赚钱。

微信截图_20230728182748.jpg

(截图自Comsumer Watchdog的报告)

再比如往瓶子堆里塞不值钱的碎玻璃,大批处理时很难看得出来;

微信截图_20230728182547.jpg

(截图自Comsumer Watchdog的报告)

最精细的一个是这样的:

废品回收中心收到的瓶子往往是散乱的,此时就需要加工商给它们压成团。

正常操作是加工商用低价从回收中心买散件,压好之后再高价卖回去。

但这里有个漏洞:为了便民,加州规定重量小于99磅的废品无需记录。

加工商买完散件,故意不压,而是分成99磅以下的很多小包,遣人卖回去。

此时因为没有记录,加工商可以将已经卖回去的散件再低价买回来,然后再分小包,再卖,再买…….

无限重复,疯狂薅羊毛……..

微信截图_20230728182944.jpg

(截图自Comsumer Watchdog的报告)

不得不说,有利可图时人的“创造力”还真是无穷无尽…….

本来多好的政策,也能被人无孔不入的贪婪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