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Oracle地区,坐落着一组未来感十足的建筑群,长这样↓
它并不是什么科技公司大楼,也不是什么军工基地,
而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及生态箱,名叫“生物圈2号”。
那生物圈1号是啥呢?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球。
这个“生物圈2号”,用大白话说,其实就是一个超大的,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高科技温室。
它是用来干啥的呢?
自然是探索与发现,看看人类脱离了地球环境,靠模拟的生态系统能不能活下来……
如果可以,那飞离地球、定居外太空之后的生存问题简直前进一大步,建立外星新家园似乎也不仅仅是个梦。
于是乎,在上世纪90年代,
这里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生物实验——八个志愿者把自己密封在“生物圈2号”里,一起生活了两年。
感觉是不是还挺科幻的?
又有点现代封闭式真人秀节目的味道?
在当时,这个实验被寄予厚望,
美国媒体曾称之为”继登月计划后最激动人心的科学试验”,如果成功,就能够”拯救世界”。
但是很遗憾,这个实验,失败了。
它不仅被冠上了“虚伪”,“伪科学”之类的形容词,
还差点“逼疯”了当初住在生态箱里的八个人,他们饥饿,缺氧,甚至反目成仇,打起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故事,还得从1960年说起……
【“生物圈2号”的建立】
一切,开始于60年代末期的旧金山。
彼时的旧金山,环境非常自由,人们聚集起来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文化,艺术,科学,生意,做什么的都有。
在这些人里,有一个名叫John Allen的男人,40多岁。
他从哈佛毕业,是一名冶金学家,工会组织者,也是诗人,旅行家。
更重要的是,他有许多想法,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因为机缘巧合或是朋友介绍,
许多有想法的年轻人跑到旧金山,投奔了Allen,和他一起做事,一起创业。
在这样一个奔涌的时代,这些文艺青年们想做一些与众不同,能够在历史中延续的事情,
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创立了艺术团进行表演;在沙漠里开辟了自给自足的牧场;建立美术馆、酒店;甚至还造了一艘船在海上航行……
这些尝试都挺成功的,
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也赚了不少钱。
也就是在这些尝试中,他们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这群人非常理想主义,认为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来拯救被人类破坏的地球……
于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出现了——他们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一个封闭的迷你世界。
当时人类登月成功,《2001太空漫游》电影出炉,
这样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很“实用”,如果人类要前往其它星球定居,很可能需要复制地球的生态系统。
而且在当时,并没有人做这样一个“长期生活系统”,这是一个太空探索的机遇,亦是一个市场缺口。
正巧,他们的商业伙伴,亿万富翁Ed Bass,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索的人物。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20世纪80年代,在Ed Bass两亿美元的资助下,“生物圈2号”这个人类史上最大的封闭系统开始修建……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大家心里应该有数,
这个“生物箱”,是由一群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士主导建立起来的。
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在当时他们不知道人类进入太空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工程量有多大。
John Allen更是表示,“我们在一开始要做的不是严格的科学,而是学习如何制造生物圈……它可能第一次不会成功,也许几次都不会成功,但是每一次都能让我们学得更多。”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是在瞎搞。
整个项目聘请了大量科学顾问,包括大学教授,海洋实验室专家,纽约植物园专家等等……
最终,这个“生物圈2号”在1991年建成了。
它占地1.3万平方米,约有8层楼高,有三个小圆顶,
顶端是由钢铁和玻璃密封起来的,底端由铁密封起来,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密封的小天地。
一切循环都在内部完成。
工作人员在玻璃建筑中造出了五个迷你版的野生生物群落,分别是1900平方米的热带雨林,
1300平方米的热带草原,
450平方米的红树林湿地,
1400平方米的沙漠,
和850平方米的海洋,里面是有珊瑚礁的。
还有两个人工生物群落,
一个是占地2500平方米的农业区,
另一个则是包含活动空间、实验室和工作室在内的人类居住区。
在建成初期,生物圈2号内有着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的4000多种动植物,
里面还装有几千个感测器和一些控制系统,以用来检测和调节生态环境。
此外,生物圈2号也有着两个“肺”,通过升降来调节系统内的内外气压差。
咋一看,感觉还是挺厉害的……
于是问题来了,派谁进去住呢?
【进入“生物圈2号”】
建造生物圈2号的初衷就是为了测试人类能否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生态圈中生活、工作,
也是为了探索人类未来是否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封闭系统在外太空支持和维持生命。
所以当然要派人进去住……
那么怎么选人呢?
Allen的团队通过发表文章征选到了15个进入“生物圈2号”的志愿者候选人,对他们进行了系统性培训。
这个培训方法值得一提,除了生存技能,农牧技能,他们被送到世界各地采集各种植物和种子,
Allen还亲自上阵,用表演的方式帮助他们训练情绪。
一个工作人员回忆道,“John Allen天才的一点是,他让人们意识到,这其实是个剧院。”
到底这个培训有没有让志愿者们变得更“戏精”已经很难考究,但最后,Allen的团队选出了8个人。
这8个人四男四女,有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员,其中有的就来自于Allen自己的团队。
他们动手能力都很强,性格也不一样,
团队还特地选择了8个“有自由思想”的人,淘汰了所有喜欢跟随他人,没有主见的人。
等到快要进入“生物圈2号”之时,
为了让更多的人对“生物圈2号”产生兴趣,Allen的团队还请了专业的公关团队进行推广。
最后“生物圈2号”造势成功,搞得轰轰烈烈……
看一下他们当时踌躇满志的眼神,
可以说非常意气风发了……
但是,这样的意气风发,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反转很快就出现了。
【“生物圈2号”里的生活】
从理论上来讲,在接下来两年,这8位志愿者的生活全部要靠自给自足,无法获得来自外界人士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供给。
那最基本的食物从哪里来呢?
答案是,自己种。
队员们带了种子,开始在农业区种植香蕉、木瓜、红薯、花生、豆子、小麦、大米等作物,
在畜牧区还生活着山羊、鸡、猪等等,池塘里也有鱼类,
这些自给自足的食物占到了食物总量的83%,剩下的17%来源于他们在进入封闭空间前的预先储存。
看起来,有点儿像世外桃源,
的确如此,大家一开始都是开开心心的,自己负责自己的领域,互相帮忙着种植……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
但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接踵而来了……
首先,他们吃不饱。
尽管生物圈内有86种的农作物,但很多粮食都需要很长的种植时间或是很大的工作量才能成熟。
8名志愿者之一的Janet Poynter曾在09年的演讲中她疯狂吐槽在生物圈2号里的生活,并且举了一个“现实吃披萨VS生物圈2号里吃披萨。”的例子。
(Janet Poynter 上图:1991,下图:2009)
她说,在现实里想吃披萨只要2分钟——点个外卖。
但是在生物圈2号里,如果想要吃一个披萨,呵呵,需要四个月的时间——
想要面粉,就要先去种植和收割小麦,想要奶酪,也得从喂食山羊做起….
这么长的粮食收获周期,意味着他们需要非常节约,
而且为了可持续发展,他们的饮食被有意调整成了“高营养,低热量”的状态,
最后的结果就是经常吃不饱,每一位队员都表示自己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体重都快速下降。
直到第二年,身体适应了这个饮食习惯,才恢复了一些体重。
其次,生物圈2号变成了“动物园展览”。
因为这里的试验实在太过出名了,每天都有一车车的游客和学生来到建筑外面参观,
你说参观就参观吧,他们还拍打玻璃墙,给憔悴的志愿者们拍照,这就让人很崩溃了。
“我们就像是动物园里的灵长类动物一样被人观察着。”
同时也引来了很多科学界的批评,
有专家表示,这也不是什么科学研究,而是娱乐节目。
但是,这些都是小问题了……
很快,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出现了……
Janet Poynter在使用谷物脱粒机的时候,
把手指给切断了……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受伤,其他成员在机器里找到了她的指尖,团队里的医生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无解,Poynter只能离开“生物圈2号”出去接受手术。
团队里的一些人还在想,如果她出去不吃东西,只是接受一下治疗,那么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事实上,Janet回来的时候并不是自己单独回来的,而是提着两个行李袋回来的……
她带回了很多补给。
这些补给,基本上都是Allen团队塞给她的。
生物圈2号的氛围,倏然发生了变化。
封闭实验,顾名思义本身是要与人类社会剥离的,
不依靠外界的帮助,自给自足自持,
本来因为你受伤开了大门,让空气流通就不对了,还带了物资回来,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一时间,外界的媒体、群众议论纷纷,很多人对此进行质疑和抗议,Allen和团队的主管们都接受媒体的追问,但是他们都选择避而不谈,这又引起了更多的猜测。
在“生物圈2号”里,也产生了一些隔阂,
有些人是抱着严肃的学术研究精神在里面工作的,但是现在,怎么变得像是“游戏节目”一样,被人参观,被媒体记录,还能中途出去,再拿补给回来?
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让其它成员无能为力的是,
Janet人是回来了,但是她的手根本不能劳作,其他人不得不分担她的耕种工作。
本来活就很重了,现在要7个人做8个人的工作,这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在团队里,有一位名叫Roy Walford,他是一位病理学教授,担任所有人的医生,
据另一位成员回忆,Roy很早就说过,自己非常讨厌这种要一直耕种、干活,没有时间做研究的生活,
而如今,活更多了,让他更不爽了……
不爽的,也不是他一个,而是所有的八个人。
吃不饱,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封闭的环境,枯燥的日常,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还有干不完的农活……
一开始的客套逐渐消弭,人和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加上这八个人都不是好惹的主,于是小争吵不断……
其实事情到这,也还好,这些摩擦都不会持续太久,
其他成员们也会通过制作好吃的,或者音乐来消除矛盾,所以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平静……
直到,一个发现打破了这种平静。
他们发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急剧增长!
而氧气浓度则以每月0.5%左右的速率稳定下降,
到了1993年1月,圈内的氧气含量已经从21%掉到了14.2%!
怎么会这样!
他们也没有砍树,也没有排放温室气体,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增加这么多,氧气都到哪儿去了?足足七吨的氧气?
情况,变得危急起来……
很快的,所有人都开始感受到呼吸困难,
就算什么都不做也感觉像是在爬山一样精疲力尽,爬楼梯都需要深呼吸,不然就走不动路。
有一些志愿者开始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他们会在熟睡中惊醒过来紧急吸气。
在志愿者里,有一个来自Allen团队的成员,名叫Mark Nelson,
他回忆道当时的情景,“如果不先深吸一口气,我就无法说完一个长句。我们当时的一举一动就像是故意放慢的舞蹈动作一样。如果氧气含量再低一点,队员们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发了疯一样开始种树,把生物肥料放到地下室进行保存,
但是情况,并没有怎么好转。
而且正好,当时是1993年的冬天,随着日照时长的减少,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减少,大家都变得非常害怕……
他们无法控制二氧化碳的增长,
粮食越来越少,成熟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于是,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只耕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比如甜菜,虽然他们已经要吃吐了。
“甜菜根,甜菜沙拉,甜菜汤……”一名成员回忆着当时的悲痛菜谱。
而氧气含量的减少并不仅仅会影响农作物,
随着氧气的减少,生物圈2号中几乎所有的传粉昆虫都死了,那些依赖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跟着死亡…
只有蟑螂这样的害虫越来越多….
人类的情况也很糟,缺氧几乎缺到脑损伤了,这日子真的是过不下去了!
在这样低氧和饥饿的情况下,八个人的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他们变得极度好战。
团队里开始内斗,
8个人分成了两派,每一边都是4个人。
因为一些小事情,他们就会互相扔杯子、吐口水,
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两组人的矛盾点主要在于是否要求助外界供给额外的食物和氧气,
一边认为试验至上,不可以受到外界干扰,攻克掉这个难题,就是人类巨大的进步。
而另一边则持相反意见,更倾向于请求外界帮助,让整个实验项目能够继续进行……
这种“战斗情绪”瓦解了八个人的凝聚力,也让他们对实验的目标产生了分歧和质疑,
甚至对总负责人Allen产生了个人仇恨。
因为生物圈2号里的志愿者定期会和Allen团队进行视频对话,但是对话双方是谁,都是由Allen来指定。
志愿者们更希望能够跟“供氧”方面的科学家们进行直接对话,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个机会,Allen也没有给他们安排,这让志愿者们非常不满。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个时候有媒体曝光,
生物圈2号里秘密安装了“二氧化碳洗涤器”,通过机械设备去除空气里的二氧化碳。
一时间,群众全都炸了……
认为这不符合规则,欺骗了大众,多家媒体追着Allen的团队进行询问。
而另一边,生物圈2号里的志愿者正在焦头烂额,
多年之后他们承认,的确有“洗涤器”,但是只能吸收有限的二氧化碳,并不能拯救他们,他们很少使用。
种植物,少吃,甚至作弊的洗涤器,都无法拯救,
这可如何是好?
【拯救“生物圈2号”】
眼看情况无法收拾,投资商Ed Bass组建了科学咨询委员会,里面全都是邀请来的科学家们,来给生物圈2号里的志愿者们提供科学建议。
这样做,也是为了挽救生物圈2号逐渐失去的科学信誉。
但是,这又带来了新的冲突……
科学家们的想法,和John Allen团队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他们想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物圈”。
Allen非常难受,他感觉自己对整个项目失去了控制,
他不希望自己的项目被别人接管,也不愿意承认自己项目失败。
可是情况都这么危急了,你还在担心这个?
在Allen的团队里,也有人对他不满,认为他有“充满偏执的妄想。”
于是一时间,“圈内圈外”都是斗来斗去……
直到圈里的八个人,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医生Roy吗,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居然连简单的算术都无法做了,大脑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也就是在这时,圈外的人终于统一意见,
给“生物圈2号”注入氧气!
呼吸不畅这么久,突然有了氧气……??
圈里的八个人开心极了!
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体突然就年轻了,大脑也能运转了,
他们开始大笑,四处奔跑。
“我觉得自己已经90岁了,但突然又变回成一个少年。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有见过人跑了。”Mark Nelson回忆到。
同时,额外的食物和工具也从外界运送过来。
消极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志愿者们的生活变得好过了一些,
但在外界,生物圈2号的名声一落千丈……
这个项目被认为越来越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甚至变成了一场作秀,一场“时髦的生态娱乐节目”。
不少人都认为,当生物圈2号不得不打开闸门接受外界补给时,这项所谓的密闭试验就已经失败了。
没过多久,到了1993年9月26日,实验结束。
8名志愿者被要求离开“生物圈2号”。
这一次也吸引了很多媒体和群众的眼球,
不过热度远远不如一开始,而且嘲讽的人也很多……
开始时轰轰烈烈的实验,
最后却以群嘲告终,也是让人非常唏嘘……
不过仔细想想,这个实验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能靠着内部生态系统坚持到最后,“出来的人和进去的人一样多,这就是胜利。”
而且,因为他们的食物热量很低,营养还十分丰富,所以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维持得很好,
不仅血液中的胆固醇有所下降,他们的新陈代谢变得更快,免疫系统也变得更强。
在第一次试验中氧气不足的原因也在后期被找到,
是因为志愿者们在不断施肥,导致土壤中聚积了太多的碳,碳分解之后把空气中的氧气带走,并带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跑进了建筑中的混凝土里,从而影响正常的碳循环,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其他许多领域一样,这也是人类探索中的无名成就。
这个项目本身的想象力,远见,还有团队的执行力与坚持,就已经让人足够惊叹了。
不过,实验的失败让金主Ed Bass很不高兴。
他罢免了项目的六名主管,包括John Allen,并且决定把项目的中心从科学研究转移到短期收益。
在1994年3月,他又组织了第二次实验,
这次比前一次准备的更充分,但是由于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和权力斗争,整个实验在9月17日被彻底叫停。
从那之后,生物圈2号中再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试验,人类这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胆尝试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之后,生物圈2号几经易手,
现在交由亚利桑那大学管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生态系统研究,也开放给游客参观。
虽然偏离了一开始探索太空殖民的初衷,
但多亏了生物圈2号这个巨大的封闭生态系统的存在,
科学家们在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
试验结果也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且让人欣慰的是,当初参加实验的8名志愿者,
现在很多依旧从事着生态研究的行业。
他们有的经营着自己的花园,
有的生活在牧场,
有的开了生态系统公司,
每个人依旧在这条路上走着,
他们有的时候还会小聚,回忆往事。
这个实验或许失败了,
但是这个实验也让他们和更多人清晰意识到生态系统的丰富,美丽,脆弱与局限性。
每一个人类其实都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
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呼吸,饮食,排泄,都会对整个生态圈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才是一个封闭系统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人造系统能够代替地球,
与其寻找替代品,
善待和保护我们的家园才是当下最好的出路….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0/jul/13/spaceship-earth-arizona-biosphere-2-lockdown?utm_source=dig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sphere_2